Vojta 診斷學與治療學簡介 台北慈濟醫院 吳欣治

107年03月14日

Vojta 診斷學與治療學簡介~台北慈濟醫院  吳欣治

剛開始學兒童復健時,在CP治療書上看到許多治療方式,其中Vojta approach (中譯 「輔以達」) 對我來說,是個神秘的領域。Braddom (5th, P1061)書上只寫” Trigger reflex: locomotive zones to encourage movement patterns (e.g., reflex crawl) “,實在有看沒有懂;而DeLisa教科書上更是一個字也沒提。所以當我在2007年接到花蓮慈濟醫院梁忠詔主任的電話,表示中國小兒神經科郭煌宗主任,想要引進Vojta診斷學和治療學,希望在台北慈濟醫院開辦介紹課程時,我二話不說,立刻欣喜地迎接這未知的世界。

Vojta diagnostic and therapy在台的發展沿革

於是,就在2007年10月20-22日,郭主任帶著Dr Jakobeit和治療師Ms.Humpert到台北慈濟進行三整天Vojta 診斷學和治療學的介紹,引導研習者初步了解Vojta的起源、發展和治療方法。當然,這只是introduction course。因為,要詳細了解Vojta的精髓並準確執行,需要嚴謹的研習與訓練。

  • 筆者(右一)於2007年於台北慈濟醫院,參與Vojta 入門課程,與Dr. Jakobeit(左一)和治療師Ms.Humpert(左二) 郭煌宗醫師合照。
回顧 Vojta method 在台發展的歷史,肇始於1989年;郭煌宗醫師遠赴德國留學,於1991至1992年分別完成 Vojta 診斷學和治療學的修習。回國之後,郭醫師極力推廣Vojta therapy,希望能將其精髓介紹給台灣的醫師和治療師們,便力邀 Dr. Vojta 到台灣開課。Dr. Vojta 雖然很願意來台推廣,但礙於經費問題及國內醫師對 Vojta 治療還不甚熟悉,直至Dr. Vojta 於2000年往生,終究未能成行。
    Vojta入門課程於2007年開辦,是一個新的契機。2008年,Vojta 診斷學繼而在台中開課(中國醫藥大學),仍由Dr. Jakobeit遠道親自從德國前來指導。診斷學只有醫師才能上,當時參加的醫師很少,大部分的小兒神經科及復健科醫師並無太多回響。除了我之外,僅有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的厲家珍醫師(當時還在台北慈濟醫院服務)、中國醫藥大學附醫復健科的林千琳醫師和楊佩瑜醫師,共四位復健科醫師,和三、四位小兒神經科醫師參與。長達一星期的課程,Dr. Jakobeit 仔細介紹Vojta診斷系統如何早期探知Centr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(CCD),頗感受益匪淺。在接觸Vojta診斷學之後,我才更深入瞭解如何由觀察嬰幼兒的動作預測未來動作發展。從出生到第12個月,每個階段皆有不同的姿勢反應;只要仔細解讀,就能早期獲悉許多重要的臨床資訊。Dr. Vojta對於幼兒的觀察是如此細心、敏銳,真是令我衷心佩服。
有鑑於國際認證課程開辦十分困難,郭醫師轉而自2010年起,開始在台灣成立所謂的國內訓練班。我在2014年參加第六期國內班,從此開始正式接觸 Vojta 治療學。2015年台灣輔以達學會成立,更積極邀請德國講師來台開辦國際認證課程,終於在2016年4月成行。課程分為 A, B, C, D 四個階段,在2016-17年間,須研習總計320小時(約四十天),以達到國際認證的標準要求。德國老師上課非常嚴謹,上課時間不准使用3C產品,於是我們19位學員(包括3位復健科醫師-筆者和厲家珍醫師、曾頌惠醫師,2位職能治療師及14位物理治療師)回到20年前沒有電腦、只有筆記本的時代,將老師的一字一句忠實紀錄,也才重新體驗專心學習的珍貴。由A course 至 D course,學員不斷在示範娃娃、學員間治療練習、及臨床個案討論中反覆學習,由動作分析、發展年齡、主要問題和治療目標訂定,最終以精確的治療手法達到治療目標。
  • 筆者在2017年底,獲得國際輔以達治療認證。

Dr. Václav Vojta 的創見

Dr. Vojta(1917-2000)為神經科兼小兒神經科醫師。他出生於捷克,在1968年「布拉格之春」蘇俄入侵捷克時,逃難到德國,從此在德國定居執業。他師承Professor Kamil Henner,認為「動作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外顯表現」。1954年,Dr. Vojta奉派到收容許多腦性麻痺兒童的 Zelesnice 機構,每天苦思如何協助這些困在張力裡的孩子。他嘗試給予腦性麻痺孩子各種阻力和感覺刺激,發現按壓某些特殊刺激點後,會誘發非自發性及重複性的動作,且動作可為遠端反應或global effect。經過無數次的詳細紀錄分析,Dr. Vojta 逐步整理出目前Vojta治療的刺激點,是為反射性翻身(reflex rolling)和反射性爬行(reflex creeping)的雛型。1970年,Dr. Vojta在德國開設 Vojta 治療訓練班,而後於1990年在布拉格查理大學執教直至辭世。目前Vojta治療已遍及全球35個國家,查理大學仍是Vojta method的研究重鎮,未來將會有更多以英文書寫的論文問世。

Vojta 診斷學簡介

在2007年研習後發現,藉由Vojta 診斷學,可在6個月前即探測及診斷有問題的嬰幼兒。對於早產兒及高危險群嬰幼兒追蹤門診的評估有相當大的幫助。Vojta診斷學除了一般我們常用的DTR, primitive reflex, muscle tone 和developmental milestones等發展評估,Dr. Vojta 整理出7個體位反應,除了嬰幼兒檢查常用的 traction test 和 Landau reaction 之外,還有axillary suspension, Collis’ horizontal Suspension reaction, Vojta reaction, Peiper’s Suspension Test......等。一歲以前,每三個月為一發展階段,在不同姿勢體位下,觀察嬰幼兒對地心引力的動作反應。第二部分則是觀察嬰兒在趴姿(腹位)及仰躺(背位)等不同姿勢下的自發性動作。藉由觀察和評估新生兒自發性動作型態、姿勢反應和原始性反射,可在非常早期(目標為出生滿4周前)診斷嬰兒動作障礙,並予以介入。

Vojta治療學:經驗分享

以 Vojta 診斷學早期發現動作異常之後,即可在不正確動作或代償動作出現之前盡早介入,提供幼兒正確的動作經驗。Dr. Vojta 和治療師共找出十個刺激點 (六個在軀幹,四個在四肢),依治療者期望誘發出的正確、非代償性動作,選擇適當的治療擺位和刺激點。Vojta therapy 不只對動作系統,對於自主神經也有間接調控作用。Vojta 治療的 indications 相當廣,除了 CP,stroke, TBI, spinal cord lesion (incomplete),甚至骨骼肌肉問題皆可適用,也可運用於成人,並非侷限於小兒領域。
    在課程最後一天,我因為練習得晚,在老師結束課程前一刻,還在治療床上。講師乾脆要我當model,隨即發現我有慢性左肩疼痛。經由講師的示範性治療,我的上背部肌肉在24小時內持續firing,姿勢也顯著改善,幾乎不再感到疼痛;且效果持續一星期以上。目前 Vojta 治療學只允許醫師和物理治療師修習。我在臨床上實際運用,確實體驗 Vojta method 是將先天已鍵入神經中樞的動作模組,藉由特定部位的刺激引導出來,且經重複密集治療,可長期維持其效果。

結語

當初因為苦惱於嬰幼兒無法配合NDT或Bobath治療,而起心動念尋找到另一選擇,最終在Vojta治療中得到解答。Vojta 治療需要照顧者一起學習,並在家重複執行,才能累積治療成效,是真正的以家庭為中心的早期療育。其優點在於:不須孩子主動配合、不須治療器材、不須穿戴支架、不須拉筋、不用注射Botox,也無須額外的肌力或其他訓練,在治療後常即可觀察到孩子的呼吸加深、大小便較為順暢、肌肉張力降低、肌力增加;最重要的是:正確動作會慢慢取代不正常的代償性動作。當然,Vojta 治療成效仍有其侷限,並無法改變所有嚴重程度的腦麻孩子。然而,在早期介入及經濟效益的優勢上,不啻為臨床治療的另一選擇。此外,Vojta therapy與其他治療方法並不抵觸,更可作為其他治療的基礎:在接受Vojta 治療後,所誘發出來的正確姿勢及動作調節,可提供必要的動作基礎,幫助孩子盡早達成功能性治療目標。

    就在2018年5月,台灣 Vojta 治療學第二屆國際認證課程即將開課,2019年也會在台灣舉辦第二次診斷學國際認證課程。歡迎有興趣的醫師們,一起加入探索 Vojta 的世界。

更多相關訊息,請參考:

★台灣輔以達學會網站: * http://www.vojta.tw/
★國際輔以達學會:International Vojta Society (IVG) * www.vojta.com